淅川:“全链条”治理,减负担树新风
“以前办一场丧事,少说三四万元,多则五六万元,不光经济压力大,还容易互相攀比。现在不一样啦,村里有了‘百姓大食堂’,加上好政策,一场丧事不到两万元就能办得体面又妥当。”说起这些变化,淅川县上集镇光明社区的网格员邵景华脸上挂满了笑容。
“以前办一场丧事,少说三四万元,多则五六万元,不光经济压力大,还容易互相攀比。现在不一样啦,村里有了‘百姓大食堂’,加上好政策,一场丧事不到两万元就能办得体面又妥当。”说起这些变化,淅川县上集镇光明社区的网格员邵景华脸上挂满了笑容。
“以前办一场丧事,少说三四万元,多则五六万元,不光经济压力大,还容易互相攀比。现在不一样啦,村里有了‘百姓大食堂’,加上好政策,一场丧事不到两万元就能办得体面又妥当。”说起这些变化,淅川县上集镇光明社区的网格员邵景华脸上挂满了笑容。
初冬时节,天高云淡,风和日丽。采风团一行先后前往宋岗码头、石桥码头、小三峡,盛湾镇星空瓦房、鱼关、宋湾码头,滔河乡铜锣湾以及大石桥郭家渠等丹江口库区沿岸点位,以镜头为笔、以光影为墨,用心捕捉170米水位线下淅川的生态之美与山水之韵。
为进一步加强市民群众交通安全普法宣传教育工作力度,强力推动全市交通安全宣传行动扎实深入开展,南阳交警针对不同群体,持续开展交通安全宣传活动,提醒市民群众文明守法出行。
10月20日,笔者走进河南省淅川县九重镇张河村,漫山遍野的石榴树已被累累硕果压弯了枝头,空气中弥漫着沁人的清甜。村民们正穿梭在林间忙碌采收,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果农程玉伟双手托起一个足有一斤多重的软籽石榴,喜笑颜开:“这石榴甜得很,今年又能卖个好价钱!”
“汪汪汪~”“找到了!”随着警犬“巴仟”的吠叫声搜救队员终于找到了失联二十多个小时的老人这是警员和警犬的默契更是警民一心的生动再现❤️10月14日6时许淅川县公安局金河派出所接报警辖区某村71岁闫某于13日14时许离家走失家人寻找无果后向公安机关求助此时距离闫
“现在我们村户户通了硬化路,公交开到了家门口,出门就能收快递,软籽石榴可以很方便地卖到全国啦!”10月20日,淅川县邹庄邮政综合便民服务站老板娘葛玉勤说。
“现在取快递再也不用往镇上跑了,客车直接把包裹捎到村里,咱也享受到了和城里一样方便的网购服务啦!”10月14日,在淅川县厚坡镇后寨村邮政便民服务站,村民杨广朝一边整理刚送到的快递,一边高兴地说。
秋雨连绵,农时紧迫。面对持续阴雨天气对秋收带来的严峻挑战,河南省淅川县扛牢粮食安全责任,广大干群同心协作,奋战一线,与天争时,与雨赛跑,打响了一场确保粮食颗粒归仓的攻坚战。
“通过观看电影《上甘岭》,我深刻体会到了革命先烈为了国家富强儿甘愿抛头颅、洒热血的坚定之心,体会到了现在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9月26日,淅川二小学生李子轩在观看了爱国主义教育电影《上甘岭》后,深有感触地说道。
秋风送爽,丹江潋滟,豫地丰饶,楚韵悠长。9月20日的丹江大观苑内人声鼎沸,鼓乐喧天,“丰收中原·老家河南——2025寻味丹江,丰收时节看大戏”秋季主题推广活动在此启幕,邀八方来客共赏丹江秋色,共话老家河南的崭新画卷。
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所在地和核心水源区,淅川县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以保护水源地为己任,推动农旅融合,助力乡村振兴,走出了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融合发展路子。
近日,由人民日报社主办的新闻传播类权威核心期刊《新闻战线》2025年9月刊,刊发研究论文《城市形象短视频的叙事传播创新》,全面解析与推介南阳市“新视界新南阳”城市形象短视频征集传播活动的创新理念、实践路径与理论成果。
金秋时节,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所在地淅川县迎来特色产业——丹江软籽石榴的丰收季。数万亩石榴基地里,硕果盈枝,农户忙碌,一派喜悦景象。这标志着依托优质丹江水发展起来的绿色生态产业,正成为库区群众增收致富、守护清水北送的“甜蜜”支柱。
淅川县城主干道电子显示屏上“老师,您好!”“老师,您辛苦了!”“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红色字体熠熠生辉;商场超市的显示屏播放“教师节日快乐”的温馨话语传递着敬意;淅川县一小LED宣传屏幕上“以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谱写教育强国建设华章!”的标语
一句问候,一声祝福,感动了每位教师,温暖了整座城市。9月10日晚,淅川县以“为教师亮灯”的特殊方式,让城市的夜晚因尊师重教而更具温度。
一直以来,河南淅川农商银行坚持以客户为中心,持续深化服务下沉机制,推出“移动柜台+”服务模式,把基础金融服务、便民信贷业务与金融知识普及融入群众日常生活场景,勾勒出普惠金融更浓重的服务底色。
秋风送爽迎开学,政策惠民暖人心。9月1日,淅川县各公办、民办幼儿园同步开启新学期生活。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大班幼儿享受学前一年保教费减免政策,全县5000多名大班幼儿成为首批受益者。
晨曦微露时,丹江口水库的水面泛起细碎的金光。航拍镜头下,万顷碧波如一块巨大的翡翠镶嵌在豫西南大地上,岸边的山林郁郁葱葱,晨雾缭绕间,“渠首淅川”的标识格外醒目。可谁能想到,如今这满眼的翠绿之下,曾是岩石裸露、植被稀疏的石漠化荒山,一度威胁着库区生态安全。
走进荆紫关高中校内纪念馆,老照片里的身影、旧物件上的痕迹,都在讲述着当年的故事。1944年5月,为躲避战火,河南大学由栾川潭头镇辗转迁至淅川县荆紫关镇,荆紫关高中的校舍成了河大师生授课、生活的重要场所。在近9个月的时间里,河大师生与当地百姓结下了深厚情谊,也为